惟民首页>>业界新闻 >> 上海成功研发全国首个“智能交互庭审”系统

上海成功研发全国首个“智能交互庭审”系统

作者:余东明 黄浩栋 发布时间:2022年 03月 04日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 关注·智慧法院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 《法制与新闻》记者 黄浩栋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首届“人民法院改革创新奖”评选结果,其中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二中院)报送的“打造‘智能交互庭审’新模式,推动庭审实质化落地见效”的创新项目成功登榜。

    据悉,多年来二中院一直坚持用科技助推司法体制改革,通过对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一大批最前沿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度应用,在全国创设性打造“智能交互庭审”新模式,现已在刑事、民事审判领域广泛应用。

    “司法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已有多年,改革红利不断显现,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凸显,我们抢抓高新技术发展机遇,强化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有效破解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体验感、获得感和满意度。”二中院院长郭伟清说。

    庭审实时交互

    让公平正义看得见

    前不久,一起故意杀人案公开开庭审理,与传统庭审不同,这场庭审充满了科技感。

    法官、公诉人、辩护人和被告人面前都设置了电脑屏幕,旁听席上也安排了两块大屏幕。

    随着审判长敲响法槌,屏幕上开始逐一展示庭审涉及的所有证据材料和相关提示。同时,法庭上每个人说的每句话都即时实现音字转换,并呈现在屏幕上。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面对被告人陈述与庭审之前供述不一致的地方,审判系统能及时检索并展示。

    “‘智能交互庭审’相当于为法官配备了一个AI助理,集成了向导员、批注员、监督员、书记员和法官助理的诸多功能,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审判节奏、快速查明事实、大幅减少无谓的时间消耗,在审判任务越来越重、复杂疑难案件越来越多的今天,可谓送来了办案‘法宝’。”该案承办法官、二中院研究室(审管办)主任黄伯青说。

    “现在请调取瑕疵报告。”审判长语音刚落,屏幕上立即弹出提示:该案扣押物品缺少扣押笔录……这是系统“单一证据校验功能”发挥了作用,能自动检索并展示证据在程序、形式和内容上的瑕疵要点,并就瑕疵对证据链的影响进行提示。

    庭审中,被告人突然翻供,称他此前并不认识被害人。

    此时,系统立即对在案证据进行比对,迅速抓取矛盾点,并弹出两份证据,其一是被告人曾亲口承认在近两年间与被害人有联系;其二是两年来被告人与被害人之间的所有通话记录。

    面对这两份证据,被告人陷入沉默,并最终承认认识被害人。

    ……

    “新模式节奏流畅,调取证据非常快,庭审效率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证据瑕疵一目了然,这对于提升审判质效和司法公信力有很大帮助。”被告人辩护律师表示。

    庭审结束后,一份完全按照庭审发言音字转换的笔录形成了,书记员进行错别字校对后,全文呈现给庭审各方,并让他们分别在电子签字板上签字确认。

    “这是科技人员和司法人员联手合作的智慧结晶。”郭伟清说,“智能交互庭审系统的研发应用没有先例可循,一切从零做起。近年来,我们会集了最优秀的司法人才和第三方研发团队夜以继日工作,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走出一条前无古人的不凡之路。”

    数据显示,“智能交互庭审”新模式带动了庭审质效和二中院审判质效大幅提升。近3年来,该院案件的平均审理天数缩短4天,法官年人均结案数增加15件,当庭裁判率更是提高5个百分点。

    打造数据闭环

    审执工作公开透明

    记者见到当事人廖先生时,他正体验完用于自助诉讼服务的“智慧舱”。

    “科技感太强了,在智慧舱门口刷完身份证,我的预约信息就自动被识别了,里面电脑、摄像头、扫描仪等一应俱全,也就花了10分钟左右,我就顺利地扫描上传了相关材料,完成了自助立案。”廖先生说。

    “智慧舱”就设在二中院的诉讼服务中心,早在2019年10月,作为上海法院系统首个满足自助诉讼服务功能的“智慧舱”就已正式投入使用,拥有20余项功能,涵盖自助立案、材料上传、案件查询等。

    记者注意到,自助立案不需要向法院递交纸质材料,人工立案同样也不需要。据悉,近年来,上海法院正在全面推行全流程网上办案,改革后,法官不再依赖传统书面卷宗办案。为此,二中院还专门利用靶向识别技术攻克了扫描材料的智能编目难题,准确率达到90%以上,使电子卷宗得以方便地在诉讼过程中为法官所用。

    据介绍,这一改革奠定了司法审判现代化的数据基础,也成为二中院“智能交互庭审”新模式的数据之源。

    “全流程网上办案的亮点并不在于纸质材料的废止,而是让所有的数据‘跑’起来,即案件从进入法院到判决生效,再到履行完结,一键归档,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当事人之间均可通过数据进行全流程交互。”黄伯青告诉记者。

    如果把网上立案的“智慧舱”比喻成电子卷宗的起点,那储存电子档案的“光磁舱”就是终点。

    记者看到,“光磁舱”集自动刻录、检测、深度利用等功能为一体。在这个直径约2.6米的玻璃舱内,机械臂不断转动,自动抓取空白光碟装入刻录机,不到5分钟,一个案件的光盘备份刻录完毕,机械臂把它取出并放进光磁舱立柱上。据悉,一张光盘可存储100G电子数据,全舱可存放8000张光盘,能轻松容下二中院5年的电子档案数据。

    记者还看到,在“光磁舱”终端输入相应案号,机械臂就能快速准确地抽取光盘并读取数据。记者戴上VR眼镜,案件庭审现场立即全景展示,据说,今后这种沉浸式的庭审音视频体验将被广泛应用。

    司法审判当然少不了执行环节,为了真正实现全流程交互闭环,二中院还量身定制了“智慧执行大脑”,一体化、全流程展示执行案件的全部数据。同时,在关键节点上向当事人自动发送告知提示短信,确保执行公开透明。

    “数据交互闭环的形成,让案件办理得以阳光化、即时化、便捷化和人性化,当事人可为之安心、法官可为之用心、法律职业共同体可为之省心、社会各界可为之称心。”二中院副院长张新说。

    创新务实前行

    打造良好司法生态

    近日一起合同诈骗案审结,历时8天,庭审笔录多达43万字,在传统模式下,书记员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然而在新模式下,借助音字转换技术,书记员仅需对错字和标点进行校对即可。

    “原来打字录入,由于速度跟不上容易影响庭审节奏,同时归纳式的记录也容易引发当事人争议,音字转换实现了庭审现场逐字逐句全程记录,准确率达95%以上。”书记员李佳纯说。

    这一改变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二中院一改传统配置模式,设立了“书记员管理办公室”,采取扁平化、集约化管理。

    “原来书记员跟着法官走,现在跟着法庭走,一个法庭一天的案件记录由对应的书记员负责,原来118名书记员的工作量现在33名书记员就可完成。”二中院书记员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段婷告诉记者,释放出的书记员大部分转为法官助理,极大缓解了法官办案压力和工作负担。

    书记员配置模式的改变只是二中院开展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二中院不断调整内设机构,将主要人力资源下沉到办案一线,并通过组建不同的专业化审判团队,提高案件与法官专业的匹配程度和办案效率,有效缓解了案多人少的困境。

    其实,二中院以“智能交互庭审”系统应用为核心的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法官助理张末然是二中院“人工智能探索运用青年突击队”的成员之一,前期他与同事主要负责系统的试用和推广,并及时反馈各种难题。他向记者坦言,一开始系统并不受欢迎。

    “熟悉新系统需要改变惯性思维、行为习惯,特别对于那些按部就班多年的老法官来讲,难度不小,再加上系统开发初期,技术并不成熟,出错率较高,法官和法官助理感到明显不适应。”张末然说。

    为此,二中院建立专门沟通机制,院领导通过“院长有约”、定期会议等方式与大家面对面沟通,并通过组建“人工智能探索运用青年突击队”开展试用及推广,逐渐解决人员思想上的堵点,同时随着审判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技术的不断成熟,改革度过了阵痛期,各项红利和便利不断显现,队伍信心不断加强,最终形成了良好的司法改革新生态。

    “智能交互庭审”新模式的应用为法院解决司法体制改革深层次问题找到破解之路。实践证明,利用科技赋能带来的各项红利,可以让审判权力运行更加流畅、审判效率大大提高、案多人少得以缓解、审判管理更加精细、司法服务更趋完善、法官素养有效提升、执行难问题得到切实化解。”郭伟清说,“下一步,二中院将继续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坚定不移用科技赋能,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更好践行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初心使命。”